
作者:佚名
播音:
音频:34
更新:34搭建信任的桥梁.mp3
进度:已完结
破除育儿的那些谣言。教育的作用如何夸大都不为过,就说梁启超吧,现在说起来,似乎大家都已经忘了他是**家、思想家、社会活动家,只记得你是一个教育家。原因也很简单,就是他把九个孩子全都教育成才,号称“一门三院士,九子皆栋梁!”实在是傲娇得不要不要的。再看近几百年腾飞的国家,能够实现几十年就跑步进入工业化的,也就那么几个国家,比如德国,1871完成统一,到1905年才三十多年就超越了英国,这背后起最大作用的其实就是教育。有位历史学家说:在普法战争中真正打败法国,就德国的教育体系。这种说法我并不觉得过份,因为二战前,全球60%的物理学家都是德国人,20%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德国人,再看哲学史、音乐史,到处都是德国人,说到这儿你还认为教育不重吗?可是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,总会有很多***在流行,这些错误的概念简直是害人害已,最可怕的至今还有很多人把它们奉为圭臬。这些谎言中,有一条就是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。在真正的育儿专家看起来,所谓的“输在起跑线上”、“三岁起终生”都是一些滑稽的***。在美国有一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——实验者请大学生来学习杂技中的抛球。与此同时,助理在练习前、练习后三分钟以及三个月后分别扫描一下参与者的大脑。当三张图摆在一起对比时,奇迹出现了,只见:第二张图的顶叶负责空间运动的区域变化特别大,那里的血流量明显增大,这个区域也明显变大。但是,再看第三张图,由于长久不再练习抛球,这个负责运动的区域又变小了。看出来了吧,在神经学上是根本就没有“输在起跑线上”这种事情的,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,你想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就大胆的去练习吧。这个实验还说明了:人类的大脑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调度工作的分配,就像一个车站一样,内在的调度机制非常强大,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配相应的人力、物力。这个实验还否定了另一个在大家心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:大脑过了青春期就会定型,再难改变。要知道上面的实验选取的参与者全是大学生,早就已经过了青春期。因此,大脑是终生可塑的。只要你的思想不滑坡,可以用尽一生的时间不断去学习新的经验达到重塑大脑的目的。所以,在大家眼中神圣无比的起跑线,其实远没有那么关键,重要的是:良好的心态与学习的习惯,因为人的一生还是有点长的,是一次长跑。实际上,那些以不输之名被送进补习班的小孩子,可能会过早的用尽了自己智力和好奇心,他们过早的学习了以后在学校里面才需要学习的知识,小学一二年级顺风顺水,可是一到三年级就突然跟不上了。这当然是因为他们过早的把该学的内容学完了,看似成绩还行,可是在他们的心中却养成了盲目自大的不良心理,从而不爱听课,也丧失了最为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。你可能不知道。类似的***教育理念还有很多,有兴趣的话一起来吧,在本课程中一一告诉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