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佚名
播音:
音频:30
更新:30随文诗词赏析.mp3
进度:已完结
另一角度读《西游记》。《西游记》不愧是“四大名著”,几百年来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,说老少咸宜也不为过。名著与一般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就像是一个多棱镜,从不同的角度看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绝美风景。刚接触《西游记》的人,关注的一般只是神秘曲折的故事情节。可是名著都不是只读一遍就可以完事的,有些变T的人会读上几十遍上百遍,甚至用上一辈子去反复读、去研究。读过几遍之后,情节就是烂熟于心,对于《西游记》真正感兴趣的人会开始研究它的其他一些事情,比如里面的诗歌、人物的原型、情节的映射等等。不过,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而言,我们只需要关注小说本身即可。除了掌握故事的情节,我们感触更深的应该是师徒四人一起不断经受磨砺、拔节成长的生命历程。对于学生而言,读这本书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,那就是可以丰富自己的想像力、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。读《西游记》我们至少可以学到四个方面的成长:成长来自于历练;成长是团队成员之间磨合出来的默契;成长是一次负重的艰难前行;成长是一次不断阵痛的华丽蜕变。唐僧师徒四人一起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告诉每一个读者: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氛围和力量,个人的成长也通常伴随着团队的发展而被卟成。真正有生命力的团队总是不断的经受磨合,才能在最后达到默契的状态。对于学生而言,把《西游记》理解成一个成长的故事,似乎更有意义,这就是学术界解读《西游记》的一种,即“成长说”。成长说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说法,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,早在三百多年前已经出现了。不过那时把《西游记》解读为成长经历与现如今的初衷是迥然不同的,是一位清代作家张书绅硬把它拉到儒家的立场 上,把《西游记》解读成了“诚意正心修齐治平”的修身法门、成长秘籍。按照他的说法,唐僧师徒都是等待获救的戴罪之人,他们需要抛弃以前的自己,脱胎换骨重新做人,才能走上人生的正路,同时也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。不管是主动或被动,师徒四人最终都选择了求取佛法来达到成长的目的。西行途中,他们翻山越岭,经受风雨,斩妖除魔。在与自然、与敌人、与自己的艰苦斗争中,他们的灵魂受到冲击,他们的精神得到锤炼,他们的境界得到提升。可见,西行求佛求经的过程,正是他们的救赎与成长的过程。然而,成长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。当四圣考验禅心时,唐僧不为金银富贵、征服江山的美女所感动;穿过石陀岭时,万千妖兽虎视眈眈,地狱之中凶险横生,尸骸遍地。唐僧从未投降……这是文化弱小、肉身凡人的江流儿万万没有想到的。三击骨魔后,面对唐僧被驱逐,悟空“含泪叩头辞别长碑,忧伤细心叮嘱沙和尚”;出访东海时,悟空“又想起了唐僧,泪水止不住地从脸颊滑落,停下了脚步,踟蹰很长一段时间才肯离去”……这是渴望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毛猴万万没想到。诚然,凡人的身体局限***和人***缺陷是难以超越和克服的,但唐僧在十四年的磨难中锤炼了他******的理想、无畏的勇气和慈悲的美德;虽然悟空依然什么都不怕,但是我有更大的责任感,我知道自己的轻重缓急,我有放不下的牵挂,我有未完成的目标的不舍。他们的目标是吸取经验并取得成功,但一路上却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成长,这也算是额外的成功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