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佚名
播音:
音频:16
进度:已完结
改变一生的认知思维课。对于一个认知思维高手来说,问题通常并不算问题。举个例子吧,有一个******小H,她的姑娘正在小学。在妈妈眼中,小女孩最大的问题就是写作业太慢,每天都要陪她到晚上10点多还完不成。这个过程对于母亲来说,是一种无比的煎熬,孩子在写作业时一会要喝水,一会去撒尿,不时动动扣子,不时扭来扭去,给人的感觉特别难受,就像那个比喻——如坐针毡,无论怎么教育都没有用。想必也这是无数家长心中永远的痛。可是如果你转换一下思维,这个事情就变得完全不同,比如:你把未完成的工作带到家里,孩子写作业的时候,你就可以加班。这样一来,形势就完全不同了,不再是你陪孩子写作业,而是孩子陪你加班。你不用再操心孩子写作业的问题,她写得越慢越好,刚刚好可以一直陪着你。小H将信将疑的照做了。本来并不抱太大的希望,想着到时说不定两个人要一起磨时间了。不想女儿却抗Y:“妈妈,我实在没法那么慢呀!”最后原来3个小时的作业,她30分钟就搞完了。怎么看,这种搞法就是在耍流M呢,有点不太靠谱,其实该作法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中的“悖论干预”。这个作法的核心是把“慢”从“问题”转换为“能力”,这时孩子如果再慢吞吞的,那就是个人能力不足了,想必每一个孩子都不愿意认这个输。看吧,只要跳出了原有问题的思维束缚,很容易出现惊喜的转折。其实,在心理咨询的过程 中,这种转换是会经常遇到的。比如——有位来访者问:“孩子挑食怎么应对?”可以的一种作法是妈妈跟孩子一起挑食,后来孩子真的不再挑了。一个职员说:“总是拖延,天天工作不能按时完成。”给他的建议是把工作拆分成10个件,把最难的一部分放上首位,然后1分钟之内开始第一件事。后来他说果然好多了。一位姐姐跟弟弟的关系很不好,总说他这不行那也不行。我们让她列举弟弟的三个优点,她愣了半分钟后照做了:弟弟做过销售冠军,时常给爸妈买东西,借钱总是按时归还。看弟弟的视角一改变,姐姐马上感觉其实老弟也蛮不错的。……这些转变看似非常神奇,事实上却并不复杂。对于深陷日常事务的人来,通常会被惯性思维所控制,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是要敢于跳出问题的框框。我们来看一则非常有名的营销学寓言:说美国有一家知名的鞋厂,国内行业内卷太严重,他们急于开拓海外的市场。于是老板派两位调研人员到非洲去研究市场。不久后,第一名调研员打回电话说:非洲人都不穿鞋,这里没有市场。然后,另一位调研员也来了电话,不过结论却正好相反:这里的人都没鞋穿,市场空间无限宽广。虽然说第二名调研员的结论还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,不过两人认知思维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。因此,如何打破“惯性思维”将是我们一生的重要课题。惯性思维就一定不好吗?当然不,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,都是靠惯性思维来解决的,这样做是非常节约精力的,比如手机异常了,惯性思维去重启一下;充不上电了,换一块电池……这对于解决日常小事确实很有效,不过这也会固化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,让自己戴上了有色眼镜。比如——遇到坏事,就把一切责任归于他人;或者把责任完全归于自己,认为自己不行,过度责备自己;……你一定会想:把这副有色眼镜摘掉不就好了?只能遗憾的告诉你,摘掉它会极不容易。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在一种错误的模式中周而复始,比如谈恋爱总遇到渣男,一再讨好别人,办事自信不足,事业搞得很糟……这种循环一旦形成,就会让人越陷越深,很难走出这个怪圈,很多抑郁者的困扰根源就在于此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