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佚名
播音:
音频:22
进度:已完结
讲解《弟子规》。《弟子规》由清代秀才李毓秀创作。该书每一句由三个字组成,读起来很有韵律感,是宣传统统礼教的的个启蒙读书,后来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开蒙读物,成为历代人极为重视的蒙学经典。《弟子规》的内容多取材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等儒家经典,一共分为五部分,共360句,1080字,涉及行为举止、生活起居、衣服冠带、道德修养、为人处世等多个领域。《弟子规》中的“弟子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学生的意思,而是指的是“做圣贤弟子”,名词当动词的用法;“规”按拆字法,是“夫”+“见”,就是大丈夫的见识。“弟子规”合起来便是,学习儒家圣贤的经典,成为圣贤的弟子,成为大丈夫。此书原名《训蒙文》,取自《论语·学而篇》中的“弟子人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旨在为孩子启蒙,教育家族子弟远离**小人,**明正道,以养成忠诚敦厚的优良家风。《弟子规》“入则孝”这一段,最关键的就是开头几句——“父母呼, 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。”“入则孝”实为圣贤子弟需要主修的第一门课程。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是“家天下”,孝之所以被置于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,就是基于“在家孝敬父母,在外孝忠国家”这种最朴素的儒家思想。孝是对父母好,就是在家里对父母好。孝顺有两个重点,一是心,二是力。心就是不忘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,力就是身体力行,时刻照顾父母。如果我们能怀着这样的心去做,我们就是在为父母做好事。这是做人的基础。在孝之上,可以把“爱”泛化到大众平等博爱的层次。“泛爱众,而亲仁;有余力,则学文”如此一来,可以亲近有仁德的人,向他学习,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。如果做了之后,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,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和技能。这四个方面做到了,人的孝道也就有了根基,整部《弟子规》也就有了着落,也就真正能够做到了、实现了。如果你觉得《弟子规》说得很好,说得很对,可是“臣妾做不到”,这怎么办呢?这就需要找到根本原因。根本原因必定是前八句和四个方面。现在人们常说,如果事情没有做成,或者不满意,原因是什么?手头拮据?功夫没有下到?差距在哪里?必须找出根本原因!根源在于这四个方面。所以,这四个方面是“入则孝”的总机关,也是整个《弟子规》的总枢纽。所谓“枢纽”,就是连接其他所有道路的核心、最关键的部分。“父母呼, 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。”这四句话听起来有点“霸道侧露”,“父母叫你的时候不要犹豫,父母告诉你的时候不要偷懒;父母叫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;孝顺父母的责任一定要顺从。”这是针对孩子制订的规则,一定要做到。作为当今热爱崇尚自由的人,尤其是从小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,看到这些句子,听到这个道理,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就是:如果父母这样做怎么办?如果我犯了错误该怎么办?我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?父母说的有道理我可以听,但如果没有道理我又何必听呢?这些便是所有传统经典所面临的共同问题,即是如何进化和解释,做到与现代语境相兼容。